查看原文
其他

不变的真相——四法印


佛教的根本教义是“四法印”,有人说,这些理念是佛教和非佛教的最大区别。即使你没有听过“四法印”,用现代理念来观察,这些道理也不得不承认。

四法印,就是诸行无常,有漏皆苦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。


一、诸行无常


我们很多人没有太多无常观,用一辈子的时间筹划着买房子、做事业……其实人生不过几十年,长也不过一百多岁,我们总以为自己还要活很长时间,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终将失去,这是相当遗憾的。万法每个瞬间都在变化,春夏秋冬在变化,整个宇宙在变化,我们的内心、家庭、父母、感情、生活等也都在变化,可我们却视而不见。

其实,了解无常,并不会让人消极,反而会让人变得坚强。我经常对一些人讲,即使你不学佛,也要懂得无常,若能如此,以后无论工作、名声、地位还是财富上发生变故,都会有一定的准备。乔布斯生前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,死亡来临的时候,他有很强大的心力去面对。在座的人也应该这样观察:我的寿命还剩多少时间?

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大小、学不学佛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,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迟早要面对无常。由于对无常没有一些认知,当变故来临时,很多人都没有准备,尤其是当感情出问题,或者亲人去世时,甚至生活都难以为继。

有时候我会想:无常清晰得如在眼前,世人却将一切执为常有,太可怜了!如果认识到万法确实如佛教所说,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,对人生会带来非常大的利益。


二、有漏皆苦


很多人认为:“世界很美好、很幸福,佛教却说三界犹如火宅,讲厌离,不承认快乐,太悲观了!”

其实不是这样。佛陀也承认生活中有暂时的快乐和幸福,但在此基础上,又进一步讲了厌离心和出离心,这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智慧。

要知道,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,每个人若总结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苦多乐少,什么样的人都不例外。以前藏地一位著名学者说过:“富人在富贵的生活中哀嚎,穷人在贫穷的生活中烦恼。”确实,如果你留意观察就可以看到,没钱人有没钱的痛苦,有钱人有有钱的痛苦。所以,懂得有漏皆苦,这非常重要。


三、诸法无我


现实中的这个“我”,佛教也是承认的,但用智慧去剖析,它又确实不存在。大多数人认为“我”就是现在的我,这只是未经观察的说法而已,真正去观察的话,身体是“我”?语言是“我”?还是心是“我”?

如果说身体是“我”,那身体和“我”是一体还是他体?若是一体,那么身体残缺的人,比如没手、没脚、没眼睛,是不是他的“我”也缺了一块?肯定谁也不承认。如果二者是他体,那除了身体,还应该有一个“我”,可这怎么找也找不到。

“我”跟心、语言的关系,用同样的推理也可以了知。

或者,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:如果“我”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组成,那么四大元素合起来是“我”,还是分开来是“我”?如果分开来是“我”,那地大、火大等每一个元素就都成了“我”,如此一来,不小心吐个口水,“我”也会少了一块……

这样观察就会明白,所谓的“我”,只是身体、语言、心识假合的一个东西。就像这个茶杯,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,除此之外,实有的茶杯根本不存在。所以,佛教说无我,并不是不承认“我”的显现,而是不承认“我”的真实。


四、涅槃寂静


有了这样的认知后,通过修行证悟无我,不单单是痛苦,包括烦恼障、习气障等阻碍我们彻证万法的一切障碍,都会全部消失。这种解脱的境界,就叫涅槃寂静。

对于佛教的“四法印”,两千五百多年来,有智慧的人不得不承认,即使科学也没办法推翻。


大家都知道,科学不管是天文、地理、物理等,一般都是后人不断推翻前人的理论,然后建立新的观点。但佛教思想到目前为止,没有任何人能够推翻。为什么呢?是因为没有找到它的过失,还是它的确符合真理?这值得每个人深思。

比如,对人类心理的剖析,很多西方学者认为,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理论,现在的人也不得不沿着这条路走。

从19世纪到21世纪,全球在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对内心的认知,人类似乎没有太大进步,连孔孟、老庄时代的传统思想都比不上。

当然,传统文化虽好,也不是方方面面都要继承。好比佛教的有些仪式或者繁杂要求,佛陀开许在未来时代可以适当调整,但其中非常科学的部分,则必须一直保留下来。比如因明辩论,这在藏地寺院十分常见,很多人通过面对面的辩论、探讨,最后可以获得正确的见解,并且这种正见经得起检验,不会轻易改变。

佛教所包含的一些真理,其实与科学也并不相悖。杨振宁是一个科学家,也是一个佛教徒,他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过:“科学跟宗教息息相关。科学是有限的,而宗教是无限的。”所以,宗教纵然经历了久远时间,但能一直生存不灭。而且很多宗教一直致力于人类智慧和爱心的开发,不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。所以,希望大家在研究科学的同时,也应该了解一些宗教的观点,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。

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上,思维方式不太开放。其实,如果老师讲什么,学生就要接受什么,这不一定很好。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的思辨能力,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,甚至可以让他驳斥老师的观点。这样,老师会有很大的进步,学生也能拓展自己的见识和能力。


摘自佛法与当代社会 ——首都经贸大学演讲



殊胜日


2023年日历对照表(含殊胜日建议收藏)


2023年|藏汉日历对照表


持众月全月殊胜日(11月24—12月23)




受戒行善的殊胜日


殊胜日行善,功德会倍增?


殊胜日行善,大好时机,千万不要错过哦!




殊胜日恭诵 | 普贤王如来愿文


《普贤王如来发愿文》索师译|法师讲解


《普贤王如来发愿文》:令您不得不开悟的祈祷文




普贤王如来愿文(唱诵版本)


汉文版:普贤王如来祈愿文 (闻此众生,于三世内必成佛)


月与海(普贤王如来愿文版)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